1. 首页 >  字词大全

伏莽_伏莽的含义_伏莽的意思_伏莽组词

作者:方老师 更新时间:2025-05-01

 

拼音:fú mǎng
注音:ㄈㄨˊ ㄇㄤˇ
近音词:负芒(fù máng)
近义词:盗匪
反义词:安民
组词:伏莽之乱、伏莽、伏莽之地、伏莽之患、伏莽之忧
相关词:伏兵、伏击、草莽、伏戎、寇盗


伏莽的历史背景与含义

伏莽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最早见于《易·同人》:“九三,伏戎于莽。”这里的“莽”指的是丛生的草木,而“伏莽”则是指军队埋伏在草莽中,后来引申为潜藏的寇盗。这一词在古代和政治文献中频繁出现,用以描述军队或敌对势力的隐秘行动。 唐代李德裕在《授王元逵平章事制》中有记载:“始擒伏莽之戎,遽拔升天之险。”这里,“伏莽之戎”指的就是隐伏在草莽中的敌人。清代黄宗羲在《阎公神道碑铭》中写道:“伏莽一发,必不可支。”进一步强化了“伏莽”的危险性和不可预测性。孙中山先生在其《上李鸿章书》中也提到:“方今伏莽时闻,荒频见。”这里“伏莽时闻”则是指当时不安,盗匪横行的情况。

伏莽的现代应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伏莽”一词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用来形容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如隐伏的盗匪、者等。在现代社会中,“伏莽”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潜伏在暗处的犯罪分子,或是那些隐藏在社会角落里的不稳定因素。例如: - “由于当地治安混乱,警方不得不加强巡逻,防止伏莽之患的发生。” -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旨在消除伏莽之忧,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 “在经济危机期间,一些不法分子蠢蠢欲动,成为伏莽之患。” - “经过一系列打击,当地的伏莽之患得到了有效控制。” - “随着社会治安的改善,伏莽之患已经不再是主要问题。”

伏莽的反义词与近义词

“伏莽”的反义词是“安民”,强调的是社会稳定和安宁的状态。而近义词则是“盗匪”,两者都指代那些潜伏在暗处、危害社会的人群。尽管“盗匪”通常指代更直接的犯罪行为,但二者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互换使用。

伏莽的组词与造句

  • 伏莽之乱: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大规模的,其中包含着隐伏的暴力和破坏行为。
  • 例句:“由于地方官员,导致社会矛盾激化,最终引发了伏莽之乱。”
  • 伏莽:指那些隐匿在暗处,进行抢劫和偷盗活动的犯罪分子。
  • 例句:“警方成功抓捕了几个长期作恶多端的伏莽。”
  • 伏莽之地:形容某个地区因为治安问题严重,成为犯罪分子藏身之所。
  • 例句:“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且治安管理薄弱,该地成为了伏莽之地。”
  • 伏莽之患:表示潜在的危险和隐患,可能随时爆发的社会问题。
  • 例句:“必须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就业问题,避免其演变成伏莽之患。”
  • 伏莽之忧:指担心社会中存在潜在的危险和隐患。
  • 例句:“尽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民众仍然对伏莽之忧感到担忧。”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伏莽”一词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从历史文献中寻找其原意,还是结合当代社会现象进行理解,它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