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猎_伏猎的含义_伏猎的意思_伏猎组词
伏猎的拼音与注音
“伏猎”一词的拼音是 fú liè,注音则是 ㄈㄨˊ ㄌ一ㄝˋ。
伏猎的词语解释
“伏猎”是一个源自唐代的历史典故,主要用来讽刺那些不学无术的大臣。根据史料记载,唐玄宗时期,户部侍郎萧炅曾经误将“伏腊”读作“伏猎”,因而成为笑柄,并因此被称为“伏猎侍郎”。这个典故后来逐渐演化为对不学无术、不懂文义的大臣的代称。例如,清代魏源在其著作《拟进呈<元史新编序>》中提到:“臺官多其国人,及其判署,不谙文义,弄麞、伏猎,不得已始取汉人、南人以为之佐。”的意思是说,由于某些官员不熟悉汉字和文化,导致他们只能依赖或南方官员的帮助来处理政务。
伏猎的近音词
“伏猎”的近音词有以下几种: - 馥烈(fù liè):形容香气浓烈。 - 幅裂(fú liè):指布帛撕裂的状态。 - 附列(fù liè):附带列举。 - 辐裂(fú liè):指辐条断裂。
伏猎的组词
“伏猎”可以和其他一些词语组合使用,形成新的词汇表达方式。例如: - 伏猎侍郎:特指那位误读“伏腊”为“伏猎”的唐朝户部侍郎萧炅。 - 伏猎之耻:比喻因不学无术而受到的耻辱。 - 伏猎之讥:指因不学无术而受到的嘲笑和讽刺。
伏猎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尽管“伏猎”本身并没有明确的近义词,但我们可以从其意义出发找到一些类似的表达: - 近义词:不学无术、文盲、无知、愚昧。 - 反义词:博学多才、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才高八斗。
伏猎的词语造句
以下是五个使用“伏猎”一词的例句,帮助更好地理解该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 唐朝时,户部侍郎萧炅因误读“伏腊”为“伏猎”,被后世称为“伏猎侍郎”,成为不学无术的典型。 . 古代选拔官员时,往往重视其学问和才能,避免出现“伏猎侍郎”那样的尴尬局面。 . 在当今社会,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注重自身学习,避免成为“伏猎”式的无知之人。 . 那些自认为聪明却从未真正下功夫学习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伏猎”之讥。 . 对于那些不学无术的人而言,“伏猎”不仅是对其无知的一种讽刺,更是对其缺乏基本文化素养的批评。
伏猎的相关词
除了“伏猎”之外,还有一些与之相关的词语,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的历史文化语境: - 伏腊:古代祭祀名,在夏至和冬至时节举行,意为伏藏和腊祭。 - 弄麞:与“伏猎”并列,同样用于形容官员不熟悉文义的情况。 - 不谙文义:指不熟悉文章的意义和内涵。 - 弄麞伏猎:形容官员不学无术,无法处理政务的情况。 - 弄麞侍郎:与“伏猎侍郎”类似,是对不学无术官员的讽刺性称呼。 通过这些详细的解释和例句,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伏猎”这一词语的含义及其背后蕴含的历史典故,从而更好地掌握这一词语的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