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_兵书的含义_兵书的意思_兵书组词
兵书的拼音与基本解释
“兵书”(bīng shū)是指讲述兵法或策略的书籍。在汉语中,“兵”指军队或武器,“书”则是书籍的意思,因此“兵书”指的是记载知识和战略思想的书籍。其注音为ㄅ一ㄥ ㄕㄨ,繁体字写作“兵書”。
兵书的近音词与近义词
“兵书”的近音词有: - 冰蔬(bīng shū) - 兵术(bīng shù) - 兵输(bīng shū) 近义词包括: - 战术:指具体的作战方法和技巧。 - 兵法:泛指策略和战术。
兵书的反义词与词语组词
“兵书”的反义词较为抽象,因为“兵书”的是战争和知识,其反义词可以是“和平”或“非暴力”,即强调和平共处、不使用武力的原则。词语组词方面,“兵书”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意义,例如: - 兵书战策:指古代著作中的各种策略。 - 兵书秘籍:指极为珍贵和稀有的书籍。
兵书的词语造句
. 在古代,许多将领都热衷于研读兵书,以提高自己的素养。 . 孙子兵法最早的兵书之一,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应用。 . 小明对历史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古代兵书,他常常阅读这些书籍来了解古代战争策略。 . 诸葛亮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家,他的兵书《将苑》深受后人推崇。 . 现代学院的学生们不仅要学习现代战争理论,还要研读古代的兵书,从中汲取经验。
兵书的相关词与引证解释
“兵书”不仅是古代知识的载体,也是古代著作的统称。《汉书·艺文志》中记载了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四十三卷的兵书,其中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尉缭子》、《三略》等经典之作。这些兵书不仅记录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还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点。 唐代诗人殷文圭在其《赠战将》诗中写道:“阵前战马黄金勒,架上兵书白玉籤。”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一位英勇的将领在战场上驰骋的同时,不忘阅读兵书的情景。清代作家李渔在《玉搔头·弄兵》中提到:“孤家,大明宗室朱宸濠是也,分封江右,国号宁藩,喜读兵书,颇怀壮志。”则表现了明朝宁王朱宸濠对兵书的喜爱以及对的兴趣。 此外,“兵书”也可以指战报或兵部尚书的简称。前蜀诗人韦庄在其作品《和郑拾遗秋日感事一百韵》中写道:“日覩兵书捷,时闻虏骑亡。”这句诗表达了他对战报的关注。而在清朝褚人穫的《坚瓠十集·兵刑侍郎谑》中,则提到“景泰中,兵、刑二部僚佐会坐,时于谦为兵书,俞士悦为刑书。”这里的“兵书”实际上是指兵部尚书。 “兵书”还可以指代幕友,即官署中负责兵事的辅助人员。清人黄六鸿在其《福惠全书·莅任·驭衙役》中写道:“管驿兵书,大惊失色,遂跪禀曰:‘到任三日后,择吉遣牌视驿,此旧例也。’”表明了兵书在此处指的是幕友。 “兵书”作为古代知识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无论是作为理论的学习工具,还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见证者,兵书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