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字词大全

火伏_火伏的含义_火伏的意思_火伏组词

作者:方老师 更新时间:2025-07-19

 

火伏的拼音与注音

火伏的拼音为“huǒ fú”,在汉语拼音中,它表示的是“火”和“伏”两个汉字的组合,其中“火”读作轻声,“伏”读作第二声。注音则为“ㄏㄨㄛˇ ㄈㄨˊ”。

火伏的词语解释

火伏,即指心星(大火)隐没。这一术语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特别是在描述季节更替时的天文现象。根据《左传·哀公十二年》记载:“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杜预注解道:“火,心星也,火伏在十月。”这里的“火伏”指的是心星(大火)在每年农历十月隐没的现象。

火伏的近音词

火伏的近音词有多个,包括但不限于: - 镬釜(huò fǔ):古代烹饪用具。 - 蠖伏(huò fú):形容人像虫子一样蜷缩着身体。 - 伙夫(huǒ fū):旧称厨房里的杂役或厨师。 - 火脯(huǒ fǔ):一种干肉制品。 - 火符(huǒ fú):古代传说中的神符,用于传达紧急命令。 - 火夫(huǒ fū):旧时指负责点灯、烧水等杂务的仆人。 - 祸福(huò fú):表示幸运与不幸。

火伏的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无直接对应的现代词汇,但可以理解为“星象隐没”或“天象变化”。
  • 反义词:星现(即星星显现)。

火伏的组词与造句

. 组词:火伏(huǒ fú)。 . 造句: -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火伏来判断季节的变化,如《左传》记载:“丘闻之,火伏而后蛰者毕。” - 据《新唐书·历志三上》记载,《麟德历》表明霜降后五日,火伏;小雪后十日,晨见。这说明古人对天文现象有着精确的记录。 - 《左传》中的火伏现象,是古人利用天文知识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依据。 - 古代历法中,火伏被认为是冬季来临的标志之一,农民们会据此调整耕作计划。 - 《麟德历》中提到的火伏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人对天文现象的观测,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 火伏不仅是天文现象,也是古代人们用来划分季节的重要参考,如在《左传》中所记载的那样。

火伏的相关词

  • 心星:即心宿二,位于天蝎座的心脏位置,是一颗明亮的红色恒星,在古代被视为重要的星象之一。
  •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季的深入,气下降,露水凝结成霜。
  • 小雪: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开始寒冷,降雪的可能性增大。
  • 蛰者:指进入冬眠状态的动物,如蛇、熊等。 火伏作为一个古老的天文术语,虽然在现代社会已较少使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通过研究火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人们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来指导生活和生产活动,以及他们对宇宙规律的初步认知。此外,火伏还与中国的传统历法密切相关,体现了古人智慧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