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观_东观的含义_东观的意思_东观组词
东观的基本信息
- 词语:东观
- 拼音:dōng guān
- 注音:ㄉㄨㄥ ㄍㄨㄢ
- 词性:名词
东观的词语解释
“东观”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指东汉洛阳南宫内的藏书楼,同时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此外,还有其他相关的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 东汉洛阳南宫内观名: - 英文:East Pavilion in Luoyang South Palace - 解释:东汉洛阳南宫内的藏书楼。明诏班固等修撰《汉记》于此,书成名为《东观汉记》。章和二时为皇宫藏书之府。后因以称国史修撰之所。 - 引证: - 南朝陈徐陵《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 - 唐刘禹锡《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王书。” . 称宫中藏书之所: - 英文:Imperial Library - 解释:指宫中藏书之所。 - 引证: - 北周庾信《皇夏乐》:“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 - 唐太宗《赋尚书》诗:“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輦。輟膳玩《三坟》,暉灯披《五典》。” - 清钱谦益《<董文敏公遗集>序》:“故其题识赏鉴之文,区明雅俗,别裁真,东观输其博,南宫逊其精。” . 东汉时皇家藏书楼: - 英文:Imperial Libra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解释:东汉时皇家藏书楼,在洛阳南宫,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 - 引证: - 《后汉书·卷五·孝安纪》:“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 - 唐章怀太子注:“洛阳宫殿名曰:‘南宫有东观。’”
东观的外语翻译
- 英语:East Pavilion in Luoyang South Palace; Imperial Library; Imperial Library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 法语:Pavillon Est ns le Palais Sud de Luoyang; Bibliothèque Impériale; Bibliothèque Impériale de la Dynastie Han de l'Est
东观的近音词
- 冬灌(dōng guàn)
- 冬官(dōng guān)
- 东关(dōng guān)
- 东馆(dōng guǎn)
- 洞观(dòng guān)
- 洞贯(dòng guàn)
东观的近义词
- 藏书楼:指收藏书籍的建筑物。
- 图书馆:指收藏和提供图书资料的机构。
- 藏书阁:指收藏书籍的阁楼。
- 书库:指存放书籍的仓库。
- 书斋:指读书和写作的房间。
东观的反义词
- 废墟:指荒废的建筑物。
- 废址:指废弃的地点。
- 废园:指荒废的园林。
- 荒地:指荒废的土地。
- 废池:指废弃的池塘。
东观的词语组词
- 东字组词:
- 东观
- 东都
- 东山再起
- 东拼西凑
- 东奔西走
- 观字组词:
- 东观
- 观察
- 观点
- 观念
- 观赏
东观的词语造句
. 《后汉书·卷五·孝安纪》中提到:“诏谒者刘珍及五经博士,校定东观五经、诸子、传记、百家艺术,整齐脱误,是正文字。”展示了东观在东汉时期的应用。 . 南朝陈徐陵在《谢敕赉烛盘赏答齐国移文启》中提到:“臣职居南史,身典东观,谨述私荣、传之方策。”展示了东观在南朝的应用。 . 唐刘禹锡在《送分司陈郎中祗召直史馆重修三圣实录》诗中提到:“远取南朝贵公子,重修东观王书。”展示了东观在唐代的应用。 . 北周庾信在《皇夏乐》中提到:“南宫学已开,东观书还聚。”展示了东观在北周的应用。 . 唐太宗在《赋尚书》诗中提到:“崇文时驻步,东观还停輦。輟膳玩《三坟》,暉灯披《五典》。”展示了东观在唐代的应用。 . 东观不仅是皇家藏书楼,也是重要的学术研究和修史场所。 . 东观的藏书丰富,涵盖了各种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献。 . 东观的历史悠久,见证了多个朝代的文化发展。 . 东观的建筑宏伟,体现了皇家的气派和文化底蕴。 1. 东观的藏书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东观的学者们在修史过程中,严谨认真,确保了历史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1. 东观的藏书楼不仅收藏了大量的古籍,还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校对。 1. 东观的学术氛围浓厚,吸引了众多学者前来研读和交流。 1. 东观的藏书和研究成果,为后世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 东观的故事,成为了许多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 “东观”一词在中文中主要指东汉洛阳南宫内的藏书楼,同时也是宫中著述和修史的地方。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一词语,我们不仅能更好地描述历史人物和事件,还能在表达文化和学术时更加精确和生动。无论是古代文献还是现代报告,东观都提醒我们在面对不同的事物和场景时,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以更好地应用和传承这一多样的概念。无论是面对古代文献还是现代报告,都能以最严谨的态度去审视,展现出最真实的一面。